地质灾害科普宣传
发布时间:2013-06-17 14:54:21
广东省位于祖国大陆南部,南临南海,北依南岭,地势北高南低,全省境内山地、丘陵广布,地形地貌类型多样,水系纵横,地层发育齐全,地质构造复杂。同时,广东省属亚热带季风气候区,雨量充沛,热带气旋和暴雨发生频率之高、强度之大,居全国首位。汛期受降雨影响我省常见的地质灾害为崩塌和滑坡。
一、什么是地质灾害?
根据2003年国务院颁布的《地质灾害防治管理条例》规定,地质灾害是指由于自然因素或者人为活动引发的对人民生命和财产安全造成危害的地质现象。主要包括崩塌、滑坡、泥石流、地面塌陷、地裂缝、地面沉降等,不包括地震灾害。
二、什么是崩塌?
崩塌是山体斜坡前缘的岩土体,受重力作用和降雨作用的影响,失去稳定后突然脱离母体向下倾倒、翻滚塌落的地质现象,俗称“塌方”。
对于可能发生的崩塌体主要根据坡体的地形地貌和地质结构的特征进行识别。通常,可能发生崩塌的坡体在宏观上有如下特征:
(1)坡度大于45度,且高差较大,或坡体成孤立山嘴,或为凹形陡坡;
(2)坡体内部裂隙发育,尤其垂直和平行斜坡延伸方向的陡裂缝发育,并且切割坡体的裂隙、裂缝即将可能贯通,使之与母体(山体)形成了分离之势。
(3)坡体前部存在临空空间,或有崩塌物发育,这说明曾经发生过崩塌,今后还可能再次发生。
具备了上述特征的坡体,即是可能发生的崩塌体。尤其当上部拉张裂缝不断扩展、加宽,速度突增,小型坠落不断发生时,预示着崩塌灾害发生几率很高。
崩塌发生有什么前兆?
(1)崩塌的前缘掉块、坠落,小崩小塌不断发生。
(2)崩塌的脚部出现新的破裂形迹,嗅到异常气味。
(3)不时偶闻岩石的撕裂摩擦错碎声。
(4)出现热、氡气、地下水质、水量等异常。
(5)动植物出现异常现象。
三、什么是滑坡?
斜坡上的岩体由于种种原因在重力作用下沿一定的软弱面(或软弱带)整体地向下滑动的现象叫滑坡,俗称“走山”、“垮山”、“地滑”、“土溜”等。
不稳定的滑坡一般情况下具有下列迹象:
(1)滑坡体表面总体坡度较陡,而且延伸较长,坡面高低不平;
(2)有滑坡平台,面积不大,且不向下缓倾和未夷平现象;
(3)滑坡表面有泉水、湿地,且有新生冲沟;
(4)滑坡体表面有不均匀沉陷的局部平台,参差不齐;
(5)滑坡前缘土石松散,小型坍塌时有发生,并面临河水冲刷的危险;
(6)滑坡体上无巨大直立树木。
滑坡发生前常有哪些异常(前兆)现象?
不同类型、不同性质、不同特点的滑坡,在滑动之前,均会表现出各种不同的异常现象,显示出滑动的预兆(前兆),归纳起来常见的有以下几种:
(1)在山坡中前部出现规律排列的裂缝。
(2)在山坡坡脚处,土体突然上隆(凸起)。
(3)建在山坡上的房屋地板、墙壁出现裂缝,墙体歪斜。
(4)在山坡上,干涸泉水突然复活,或泉水突然干涸、浑浊。
(5)动物惊恐异常,树木枯萎或歪斜等。
四、什么是泥石流
泥石流是山区沟谷中,由暴雨、冰雪融水等水源激发的、含有大量泥沙石块的特殊洪流。与山洪伴生,其特征往往突然暴发,浑浊的流体沿着陡峻的山沟前推后拥、奔腾咆哮而下,地面为之震动,山谷犹如雷鸣,在很短时间内将大量泥沙石块冲出沟外,在宽阔的堆积区横冲直撞、漫流堆积,常常给人类生命财产造成很大危害。
泥石流常常具有暴发突然、来势凶猛、迅速之特点。并兼有崩塌、滑坡和洪水破坏的双重作用,其危害程度往往比单一的滑坡、崩塌和洪水的危害更为广泛和严重。往往会毁坏房屋,淹没村庄;冲毁工矿建筑,淤埋矿山坑道;冲毁道路,损毁桥梁;破坏水电站,淤堵河道。
五、汛期如何预防崩塌、滑坡、泥石流等地质灾害?
(一)各级地方政府和有关部门要认真采取措施,防范汛期地质灾害的发生,切实减少灾害损失。
汛期是各类突发性地质灾害的高发期,各级地方人民政府和有关主管部门要认真编制地质灾害防灾预案、建立防灾责任制、落实地质灾害险情巡查、汛期值班、灾情速报、应急抢险等各项制度,组织广大人民群众,建立地质灾害的“群测群防”体系,及时传达地质灾害预警预报信息,落实相关应急措施,组织应急演练,切实减少灾害损失。
(二)广大群众应认真阅读、理解地方政府和有关部门发放的地质灾害防灾“明白卡”。 在广大的地质灾害多发区和危险区,地方政府和国土资源主管部门针对本区内的隐患点和危险点制作了“地质灾害防灾明白卡”,并下发到了监测责任单位和受灾害威胁的群众手中,要认真阅读和理解“明白卡”上的内容,熟悉如何防灾避灾。
(三)注意天气、关注地质灾害气象预警预报信息
汛期地质灾害,主要与降雨有关,在地质灾害危险区和多发区内居住的居民,要密切注意天气变化,通过天气预报、地质环境信息网站、手机短信获悉地质灾害气象预警预报信息,提前做好防灾准备。
相关说明:地质灾害预警等级共分为五级:
1级:灾害发生可能性很小,启动重要地质灾害隐患点的群测群防巡查。
2级:灾害发生可能性较小,预报预警时间内对重要地质灾害隐患点24小时监测。
3级:灾害发生可能性较大,区域内所有群测群防责任人、 人到位,做好地质灾害隐患点的巡查排查工作,特别是对房前、屋后人工边坡加强巡查。
4级:灾害发生可能性大,暂停地质灾害隐患点附近的户外作业,加强24小时检查、巡查,各有关单位值班指挥人员到岗准备应急措施,组织抢险队伍,发现异常情况采取临时避让措施,撤离受威胁群众。
5级:灾害发生可能性很大,紧急疏散灾害易发地点附近的居民、学生、厂矿、企事业单位人员,关闭有关道路,组织人员准备抢险。
(四)采取简易方法,做好地质灾害险情监测。
山区居住在坡体或坡脚的住户,可以采用简易的地表观测方法,观测斜坡和房屋的变化情况。主要方法有:
埋桩法:在山坡裂缝的两侧埋上木桩,定期测量上下桩之间的水平距离和垂直距离,判断裂缝是否在扩大。
埋钉法:在房屋裂缝的两侧各钉一颗钉子,定期测量两颗钉子之间的距离来判断裂缝是否在扩大。
贴纸法:在房屋的裂缝上贴上纸条,纸条写上张贴日期,定期检查纸条是否撕裂,判断裂缝是否在扩大。
上漆法:在房屋裂缝的两侧用红漆各画上一道标记,定期测量两侧标记之间的距离来判断裂缝是否在扩大。
通过定期观察滑坡裂缝的变化情况,当裂缝变化加剧时,应及时撤离人员并报告当地国土资源所。
也可通过宏观巡查方法注意房前屋后山坡坡体及沟谷内水流夹带泥砂的变化情况,发生崩塌、滑坡、泥石流等地质灾害前,都有一些程度不同的前兆,比如山体裂缝、岩石掉块、泉水变浑、沟谷内水流夹带的泥砂增多、家畜家禽出现异常反映等,发现这些情况时,要及时向有关部门反映,并积极配合政府及有关部门采取搬迁避让措施。
(五)不要随意进行容易诱发地质灾害的生产生活活动。
开挖坡脚、开山采石、在沟谷内大量弃渣、在坡体上大量蓄水等一些人类活动易促使坡体失稳,从而诱发崩塌、滑坡、泥石流等地质灾害,因此,在地质灾害多发区和危险区内的企事业单位和广大居民应注意自己的生产生活活动,避免诱发地质灾害。
(六)积极开展和参与地质灾害应急演练
受重大地质灾害隐患点威胁的群众积极参与政府组织的地质灾害应急演练,受一般地质灾害威胁群众针对自身生活、工作场所的地质环境特点,按照地方政府和国土资源主管部门针对本区内的隐患点和危险点制作发放的“地质灾害防灾明白卡”指引,拟定好避险路线和安全避险藏所,由群测群防人员牵头组织家人和受威胁群众开展地质灾害应急演练,熟悉如何应急避险。
六、发生地质灾害时,如何应急?
(一)面对崩塌、滑坡、泥石流的突然发生,要保持冷静,首先判断崩塌、滑坡、泥石流威胁的范围,然后及时逃离险区。具体来说,崩塌、滑坡、泥石流发生时,滚石、坡体或泥石流都是从高的地方向低的地方运动,所以,应选择向左右两个方向逃离危险区,而不要选择顺着滚石、坡体或泥石流运动的方向逃生。如果身处正在运动的滑坡体上,实在没有时间逃离滑体,可抱紧附近粗大的树木以求自保。
(二)介绍灾害发生后,要根据政府和有关部门的统一安排,进行抢险、救人和抢运财物等活动,避免续发灾害伤人
崩塌、滑坡、泥石流的发生,往往是分阶段的,在灾害体暂时稳定后,可进行抢险救人、抢运财物等活动,但是,这些活动必须建立在有对灾害体密切监测的基础上,由政府和有关部门统一组织,以免后续灾害危及抢险人员安全。
特别提示:滑坡或崩塌即将发生或正在发生时,局部坍塌堆积坡脚的岩土体,可起压脚阻止坡体进一步整体滑动作用,有利于维持斜坡体的暂时稳定,因此,灾害即将发生或正在发生时,首先撤离人员,千万不要立即进行排土、清理水沟等作业,待灾情稳定以后再作处理。